這是我從養育一個孩子到兩個孩子的最大體會,孩子們因為在比較松、比較粗糙的照顧下,反而得到更大的靈活與獨立。童年的手足互動,所帶來人性面的開闊伸展,對孩子了解資源的共享與分配,也是更有幫助的。長遠來看,我感覺這樣對孩子比較好。
當然,獨生子女一樣可以擁有人道的關懷和同理心,但那必然要仰賴父母親更高的智慧和安排,父母必須要夠理性地排開耽溺的愛,積極為獨生孩子尋找可共學的同儕伴侶,不時刻意為他們創造一個“匱乏的環境”。只養一個孩子,自然可以給予更甜美、更豐足的空間和時間,那毋庸多言。
因此,每當有人迷惘地問我,生兩個孩子有比較好嗎?我回首我的來時路,只能這樣真心說:
生養兩個或更多的孩子,在前幾年的物質、體力負擔上必然比較苦,生活比較疲累,但畢竟已不是新手母親,第二個孩子所帶來的緊張焦慮大幅減低,我已知道打疫苗發燒是怎么一回事了,我已會流利地幫孩子洗澡了,我已經懂得如何判斷孩子的哭鬧,我已經知道該怎么拍打嗝、換尿布、哄夜啼、喂退燒藥,我已經不再是昔日育嬰的菜鳥,所以,養育第二個孩子的心理壓力,變成很輕微了。養第一個孩子時總是緊張總是累,養第二個,在心境和體力上輕松太多。
倒是財務上的負擔,在上公立小學前,是比較需要去計算的。支出難免會吃緊點,但如果能忍個幾年、過簡單的素樸生活,刪減一些服飾配件、娛樂的消費,在孩子的爛漫無邪歡笑聲中,也是一眨眼就熬過去了。
如果,你同意一種說法,孩子是我們行到中年,上帝給我們的一份禮物,那么,若再多許給你一個完全不同個體、氣質、體魄的孩子當禮物,理當會給你創造一個更豐富的家庭人生。
一個孩子的笑聲回蕩在客廳,和兩個孩子的笑聲穿越過臥房,那家庭味道,是不一樣的。
卵子和精子的質量,有它的使用年限;生養孩子的體力,也有它的黃金時期和下坡時段。最可惜的,是年輕時在猶疑徘徊中蹉跎了光陰,等到下定決心想要開啟人生的養兒階段時,卻大勢已去。
不如先篤定生一個就好,用清明的心,讓獨生子女也可以很大氣、很分享、很感恩、很等待、很體貼、很不寂寞。
或者,不想那么多,管他的生了再說。夫妻倆人同心協力一起分擔苦勞,去承擔那多養一個孩子的累,去分享那多養一個孩子的美。就是不要猶疑、不要徘徊,讓自己在無謂的反反復復中,失去了一去不返的黃金時間。
養育孩子的這些年,使我原本冷硬的個性變得熱情可親,使我過往的驕傲銳角統統磨盡,如今,我是一個真心欣賞、接受、感謝他人善意的好人,現在的人妻人母身份是我這輩子最好的狀態。這一路顛簸哭過、擊掌笑過,有時擔憂有時感動,是我的丈夫、我的孩子們Milla和Nana,給了我這一切巨闊的山谷。
啊,有孩子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