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分手儼然成為一項產業,未必要如喪考妣
這樣的創業體驗怎么說都不能算太成功,但我堅持自己的方向是對的,只是走得超前了點。心里的設想可能比我們現在能做的還要多很多,除了打電話傳達委托方的想法和決定,我們還可以幫客戶量身定做個性化的方案;幫他們訂制分手蛋糕;選擇分手禮物;甚至安排一次分手晚餐;或者真的就像電影里那樣辦一個分手派對……分手經濟,在未來或許會形成巨大的產業鏈。在準備做“分手代理”之前,我也找了很多資訊,發現中國其實很早就有人在做這件事了,媒體也有報道,但都和我們的境況差不多。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分手代理”絕對屬于非主流行業。“寧拆十座廟,不破一樁婚”的觀念根深蒂固,也許要等到中國人的思想完全開明到像電影里的孫紅雷和姚晨那樣,這個市場才能走出非主流,真正被開發出來。
編者按:面對IRIS以及她的“分手代理”團隊,我發現20多歲的他們在情感處理上比前輩多了理性,意外發現了更多為“分手”而設的服務,例如今年1月1日,“《愛情銀行》失戀俱樂部”在北京成立,主要提供失戀心理輔導、失戀者PARTY和未知愛情旅途等服務。有人稱“分手”行業的苗頭跟2011年單身年有關;也有人說,這是當今社會物質泛濫、情感缺失的結果。當分手儼然成為一項產業,未必要如喪考妣,畢竟都市里,對精神層面的關懷和服務已經滲透到了各個角落,好聚好散總勝于要死要活。然而,關于世界上最美好的愛情,它的開始需要借助第三方的協助,如今連它的結束,我們也已經無法獨立面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