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哲琴:
歌者、行者、使者。多年前以西藏民族文化為創作源頭的《阿姐鼓》享譽全球,讓她成為西藏民族音樂的代言人。2009年,朱哲琴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共同發起了“世界看見”中國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親善行動,開始了一趟民族音樂尋訪之旅。
“洛諧”是我國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藏語意為南部歌曲, 定日古時稱為“洛”(南部的意思),“諧”泛指節奏規整的歌舞。從拉薩到日喀則再到定日縣城大約有500公里,因為限速,一天才到達。遠遠的,就看到村莊在山坡上形成一條綿延的曲線,每個藏房像嵌在喜瑪拉雅山的山體里,懸在云霧間。忽然就明白了為何這民族的音樂是那么色彩斑斕、高亢遼遠,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宇宙。
當地村民給我們推薦了最好的洛諧表演者多布杰,這個個四十歲左右、看上去倔強木訥的藏族漢子給我們推薦了他心目中的Best頓珠。我們在多布杰家采集了頓珠的聲音(不幸的是頓珠在兩年前去世了)。因為缺氧,我很難受,躺在彩色卡墊上。藏房四壁也被描畫成彩色,有很奇異的感覺。而當音樂奏起,是我一生都難忘的時刻。
在藏區,彈唱是每個地區都有的表演形式,每個地方也都各自特點。洛諧的特點就在于它是由六弦琴和三胡發出的簡單音律。為什么民間藝術可以流傳?從某種角度講,因為它技術簡單,卻跟人的需求緊密相連,跟人的心境和情緒相連,快慢完全掌握在當天彈唱的那個人身上。這是最迷人的地方。
我常懷念這趟旅程,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去那么高遠的山上。也許用不了太久,那些古老珍貴的東西都不復存在。我慶幸用音樂的形式,把它們記錄和傳承下來,希望它們在未來的時空里,依然可以保有原始的魅力。
(全文請見《嘉人》2013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