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最讓這個走過許多國家、香港出生的華人攝影師印象深刻的,是“在那么熱那么潮濕那么黑暗的地方,他們仍舊對未來滿含熱望。外人看起來很辛苦的工作,中國人卻總能從中找到正面的現實的感覺。他們不抱怨,不投訴,有天然又強大的、將困境變有利的能力。每次我采訪中國的農民工,總能得到這種啟發。”
一條牛仔褲里的快樂與哀傷
來源:《嘉人》2010年9月刊 編輯:michelle
導讀:工人們在中山的加工廠里揮汗如雨,用常見的電磨和電鉆為牛仔褲磨白、做褶。一天打磨上千條牛仔褲,一個月收入三千;一天為一萬條牛仔褲,釘扣子,一個月收入一千。哪怕經手數十萬條褲子,他們也買不起其中一條——在貼牌之后,這些牛仔褲,會進入燈火通明的商場,少的要幾百塊,多的要幾千塊。相對于父輩,他們的薪水,已經水漲船高——2009年爆發的民工荒讓老板們努力提高薪水,改善環境,卻仍舊難以招到工人。而第一代打工者的子女們,試圖真正融入城市,卻最終發現,城市之門從未敞開,而鄉村,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