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父母創業的犧牲品”
問王思聰:“你從小接受西方教育,大學畢業才回國,不會不了解中國國情嗎?”他說:“不會吧。我每年放假都是在中國待著的。”關于有傳說說王健林對這個唯一的兒子充滿溺愛之情,用上了“怕了他”的形容,他則表示:“我的父親對我確實特別寬容,除去‘老來得子’,這中間難免有些內疚之情,我算是父母創業的犧牲品,”基本上是差不多的故事,那個年代發家的人都有一部血汗血淚史,16 歲當兵的王健林,初衷也是為了吃飽飯,18年后才結束部隊生活,也是這年才有了王思聰。他都還記得自己父親為了遞一份貸款材料在銀行領導家門口等了一夜的故事,等家里條件稍有改善,他就被送出國,一方面是希望他有好的未來,另一方面也是確實無暇照顧他。
現在王思聰一家三口一年大概一起吃三次飯,每個月他能見到父親王健林一次,其他時候大家都在各忙各的,在北京上海兩地穿梭,還有數不清的出差。但聽王思聰談及父親時口吻還是極其尊重的,并不是那種傳說中一言不和摔門就走的小混蛋。“我的父親是個什么樣的人呢?隨和、謙讓、包容、刻苦、勤奮、努力。”王思聰不吝嗇地使用了一連串的詞,“他一直是個特別勤奮的人,每天早上七點半就出現在辦公室。他比我簡樸,在北京這些年還住在不到一百平米的公寓里,他也不花心、完全不好色。除了企業家身份之外沒有其他的身份。”“所以我從小獨立,一方面是因為在國外,另一方面是因為有父親做對比。”
談到母親林寧女士,王思聰的口氣明顯親昵了許多,從父親每年的分紅通通都是交到母親的手里說起,說到母親的天真和單純。也會擔心母親誤交損友、亂買東西,和我們擔心父母亂買小區傳銷保健品的心情差不多。“上次不知道怎么就聽人說買酒莊好,非要買個酒莊。好說歹說才勸住了,對,就是那個掉飛機的酒莊。差一點就是我掉下來了。”“我要是說她朋友騙她投資什么的,她還不高興,我還得哄她好幾天……”
“如果你有孩子,會很小就送他出國嗎?”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如果說你養孩子,你是希望他以后有出息?還是能養老?告訴你這都不對。父母對孩子唯一的希望就應該是他能開心地生活,給他最好的東西,如果送出國可以給他一個更好的環境和教育氛圍,為什么不送出去?只要他開心,是不是香蕉人ABC有關系嗎?”